燈籠草學名Physalis angulata,俗名炮仔草、博仔草,在李時珍「本草綱目」中記載的名稱為「苦蘵」、「酸漿」。

▲明朝李時珍的「本草綱目」早有記載「酸漿(燈籠草、苦蘵)」的藥性
燈籠草果實為可食用的漿果,外形酷似燈籠,是4、5年級台灣民眾兒時在農間玩耍時的甜食零嘴,大人們則是取用全株植株,將其曬乾做成青草茶飲用,具有清熱、利尿、行血、解毒、止痛、鎮咳之效。在過去燈籠草常見於田野鄉間,而今因環境大量開發及殺草劑使用,已不易見到此種植物。

▲燈籠草的果實外形酷似燈籠

▲燈籠草在田間常被當成雜草剷除

▲燈籠草做為青草茶的原料